安全工程专业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讨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一、安全工程专业本科生科研创新现状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是最早开办安全工程专业的院校之一,经过三十余年的不懈努力,安全工程专业已形成本、硕、博、博士后流动站门类齐全一、安全工程专业本科生科研创新现状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是最早开办安全工程专业的院校之一,经过三十余年的不懈努力,安全工程专业已形成本、硕、博、博士后流动站门类齐全的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连续四届被评为湖北省重点学科,在国内外有着重要影响力。
目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安全工程专业本科生参与的科研创新活动主要如下: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简称“挑战杯”)、中国地质大学自主创新资助计划、教学实验室开放基金等。另外本科生还可以加入专业教师的科研团队,参加导师的科研项目或课题研究。虽然近年来安全工程专业本科生参与科研创新活动积极性在不断提高,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专业教师对本科生科研创新活动指导不足。安全工程专业本科生自入学以来,学校和学院即为学生配备班主任、学务指导和助班,指导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但专业教师参与本科生科研创新活动较少,难以对本科生科研创新进行高质量指导。
2.本科生对科研创新认识不足,整体参与度不高。目前,本科生对科研创新活动的认识和定位有待加强。部分学生在应试教育体制下,缺乏通过科研创新训练使自身科研、创新、团队协作及就业能力获得提升的深层认知;不少学生认为科研创新活动与他们无关,只注重理论知识学习,对科研创新活动不感兴趣甚至存在抵触情绪。此外,本科生参与科研创新活动数量较少,只是部分优秀学生的“专利”,学生整体参与度较低,没能实现普及化。
3.课内学业压力较大,科研创新活动的完成质量有待提高。国内高校十分注重培养本科生的专业能力,专业课程设置较多,学生的课业压力较大,极大地削减了学生参与科研创新活动的时间与热情,最终难以高质量地完成;部分学生参与创新活动的目的不纯,主要是为了获得第二课堂学分、增加评优、就业筹码。如何端正学生思想,妥善处理课堂教学与科研创新活动之间的冲突,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4.本科生科研创新活动管理机制和评价体系不完善。目前,管理机制有待完善,对科研创新活动过程的监督不全面、保障体系不完善。由于立项项目种类及数量较多,无法对每个项目进行全面的跟踪与管理。往往更加注重项目的前期组织申报、评审以及终期结题验收,而忽略了对科研过程的监督指导,导致项目的实施效果较差,无法达到创新训练的目的。有待完善的奖惩机制容易纵容不认真师生、打击优秀师生的积极性,使项目逐渐平庸化、低质化。
5.本科生从事科研创新活动的客观条件不足。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提高,离不开一流软硬件条件的支撑。目前本科生科研创新活动经费投入有限,安全工程专业科研创新活动大多需要做实验,由于经费紧张,能够开放的实验项目有限。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浓厚的学术氛围,既为具备创新能力的学生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也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当前安全工程专业在本科生科研创新的宣传、科研创新氛围的营造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安全工程专业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
1.建立本科生“科研导师制”,培养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借鉴研究生培养模式,以专业教师为依托,选拔学历高、责任心强、科研能力突出的教师担任导师,建立“科研导师制”,在本科生与导师之间实行双向选择。科研导师制的执行分阶段进行,针对初入学的学生,指导应侧重于提高学生对安全工程专业的认知,提高他们对大学生活和专业知识的兴趣和积极性。在大二通过开放实验和初级阶段的科研训练使本科生对专业和导师的科研领域有初步了解,逐步培养他们对科研的兴趣;大三通过创新实验使本科生融入科研导师制中,学生可以作为主持人组队申请创新课题,并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大四阶段导师指导本科生完成毕业论文。在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方面,要关注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层次性、差别性,对于特别优秀的学生进行重点培养,鼓励其公开发表论文,支持其自主或协助教师完成科研课题。
2.改革教学模式,更新教学内容,科研与创新理念融入课堂教学。探索和建立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推进研究性教学,着力培养本科生研究性学习能力。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学与科研的相互渗透较少,教师要改革“灌输式”教学方法,多釆用启发科学思维、提高发现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核心的教学方法。全面推行注重能力的多样化考核方式,增加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习能力的考察和过程性评价。专业教师应结合学科特点,努力钻研将科研与教学有机融合的教学方法,可以将学科前沿的知识、科研成果、科研实验、研讨方法用于课堂教学中,以弥补教材的不足,加深学生对课堂专业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文章来源:《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 网址: http://www.ckyaqgcxb.cn/qikandaodu/2020/1029/371.html